美侖鄰近地標

美崙山
美崙山是花東縱谷北端隆起的一個小丘陵,海拔108公尺,面積76公頃,美崙山舊稱「鰲魚山」、「八利山」、「米崙山」等,在花蓮平原上突然隆起這樣一座形似鯨背的山丘,因為突兀當然吸引許多好奇,於是許多地名的故事及美崙山的故事就一一誕生。

據萬里橋耆老葉阿學口述表示,過去人由區鄉鎮坐火車到花蓮港,遠遠看見隆起的小山,就知道花蓮港到了。

由於美崙山扼守花蓮母親之河美崙溪入海口,宛如鯨背、鰲背(大海龜),因而有文人稱讚其為「鰲魚山」。「八利山」、「八螺山」或「八犁山」則都由原住民社名「Bazik」諧音而來;也有拓墾先民附會美崙山勢有八道山崙,宛如螺背的八道螺紋,因而稱為「八螺山」。「米崙山」則在夏獻綸所繪製的「全台灣前後山輿圖」清光緒五年,1978)中已有其名,並非一般所認為是日據時代的名稱。民國四十年一月廿日,改名為美崙山後,沿用至今。

美崙山大部分為公有保安林地,西北麓部分區域為農業用地,西麓原有中油公司油庫於民國85年起由縣政府收回使用為生態公園範圍,休閒運動設施完備,是民眾晨昏運動健身的最佳去處。

美崙南麓及東南麓間山崙的較平坦地區中,尚有大片機關用地及軍事用地,如聯勤軍眷宿舍、法務部調查局、東區警備司令部、交通部載波公務站等;而水源街一帶也散布許多榮民榮眷住宅,如精忠七村、公正新村、司法新村、影劇四村等。

忠烈祠
大正五年(1916)四月,日人建造連港神社,同年九月竣工,並於二十二日舉行鎮座儀式,供奉花蓮港神,原神社階前有兩排各五座石燈籠,白色山石鋪成之參拜大道,延伸原為吊橋之尚志橋延伸至中山路口。大正10年三月廿日昇為縣社,日據時期日本民眾結婚必赴忠烈祠參拜,並於神社前拍攝結婚紀念照,表示對國家的忠誠與奉獻,鑒於皇民化運動的壓力及時尚,也不乏台民為表示結婚的隆重而前往參拜。民國35年六月廿日改為忠烈祠。民國四十年大地震後,日據時期的神社損毀,日式建築物及和式意象的建築物被拆除一空,以不復見。目前的忠烈祠改建於民國70年,為仿中國北方宮殿之建築,內供鄭成功、劉永福、丘逢甲等民族英雄及軍人、民眾先烈。每年春、秋兩祭國殤,皆隆重肅穆。

另,原連港神社(今忠烈祠內騎乘戰馬之「二宮金次郎」銅像亦被拆除下落不明,幸而該座「戰馬」銅像腹部支局紋章改為青天白日徽章後,迄今仍豎立在忠烈祠內。

總統府衛士墓
設於民國四十年,位於西美崙山北麓,為當年追隨蔣公來台的衛士死後安葬於此,民國85年規劃美崙山生態運動公園、生態館時,將骨灰移置三軍公墓。現址可見「忠義千秋」紀念碑一座及墓園,為自然生態豐富的美崙山增添人文歷史情懷。

美崙淨水廠
花蓮縣的自來水事業,創於日據時期,日本大正十年民國十年,勘定娑婆礑上游海拔122公尺處之地面為水為水源,利用高落差原理,採取自然下瀉引用,埋設兩百公厘輸水管,導致市內,設置美崙淨水廠,稱「自來水廠」,經過處理後,專供舊市區應用,出水量約一千兩百五十噸,給水一萬人。

民國22年,並擴充出水能力,曾為1950噸,由於市區發展迅速,用水量隨人口增加,供不應求,並配合遷建新市區即建港的需要,再度計畫擴建,第一次工程於昭和12民國26年)6月開工,至昭和15民國29完成,水源仍用娑婆礑溪,就近增設娑婆礑溪淨水廠,將原水經過處理後,增設三百公厘輸水管,導至市區美崙山高地配水池,供應新市區及船舶給水,計人口增至三萬,出水量為5710噸。

第二次世界大戰,自來水供水設施遭受盟機轟炸,所有設備損壞嚴重,光復後,極力修治,才恢復應用。但是民國四十年再度受到大地震災毀,出水量驟降,由於花蓮市區人口與需水量暴增,於是再勘選地下水豐沛的中山路花蓮監獄(現在郵政總局旁)對面,開鑿水井一口,隔年五月完成,每日抽水多達兩千噸,緊急補充原有水源的不足,並陸續增建水池、抽換舊管,及時修漏。

民國四十八年四月,花蓮港進行升格為國際港的擴建工程,美崙地區及附近興建國民住宅及各項工業發展,需水遞增,再擴建新憲輸水管加壓站一處,同時加設新市區配水管,擴大給水管網。並逐年擴建,改善給水品質。

中廣公司花蓮調頻電台
位於美崙山南路的中廣公司花蓮調頻電台。設立於民國3351日,日據時稱「放送局」、「海岸電台」長途電信管理局,現中華電信、自來水廠自來水公司美崙淨水廠等皆為當時美崙山重要建築。

其他古蹟
咸豐三年(1853)宜蘭噶瑪蘭平埔族人移往加禮宛(現新城鄉嘉里村跑安宮一帶);光緒四年(1878)三、四月間,因清軍欺壓,加禮宛人乃聯合竹窩宛社(達固部灣)撒奇萊雅人攻撲花蓮港,吳光亮弭平戰事後唯恐再起事端,勒令加禮宛人遷社,造成加禮宛噶瑪蘭人的歷史悲歌,即加禮宛事件。事後,建「鰲魚山義塚」於米崙山,葬陣亡將士。遺憾的是時過境遷,「義塚」現在去向不明。(資料參考:花蓮縣志、美崙山相思行、一個城市的誕生)